您好!欢迎访问随州市档案馆网站!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
当前位置:首页 > 随州党史 > 史海钩沉 > 内容

“随”名源于随氏族

2017-06-05 09:09:05   来源:随州市档案馆    点击:
   “随”的名称源于远古氏族。《吕氏春秋》、《世本·作篇》载:“随,作笙”;“随,女娲之臣”。明确肯定了“随”系生活、居住在南方的一远古氏族部落,且又是伏羲氏与女娲氏的后裔氏族,他们有着血缘关系。相传女娲氏是盘古开天地后中华民族的“女皇”,她同伏羲氏既是兄妹又是夫妻。他们带领所属氏族开创了原始渔猎时代。

  古籍记载远古的“随”或“随人”,都是指的“随氏族”。随氏族先民在狩猎、捕捞、采集等劳作之后,常聚在一起舞蹈、娱乐,还创造发明了“笙”这种管乐器。在这之前,女娲氏已经发明了一种口哨吹奏的乐器“簧”,笙的出现,女娲氏极为欣赏,她令随氏将笙簧合一,进一步创造出一种较完善的管乐器。随氏经过多次试验,将簧哨安装在笙管上,终于吹奏出了悦耳动听的音调。先民们为纪念和颂扬随氏族制作“笙簧”的功德,特将“随,震上兑下”列为神圣至上的64卦之一。后史学家们将其形象具体为“足趾为随”、“随腓而动”,还将“随氏”引申为虞夏建立的“大足国”,因大足先民的足趾形同随民作“笙”的竹管排列状,故称“大足人”为“随人”。

  随着狩猎向农牧时代的发展,随氏族先民将野蛮的犀牛捕获后加以驯养,不再宰杀,进而视其为氏族“图腾”加以崇拜。每逢全氏族部落集会庆典,必开展“斗犀”竞赛。竞赛结束时,驾驭犀牛的一名优胜者,将受到全氏族的尊敬和爱戴;而取得优胜的犀牛,先民们则称之为“随兕”,人们像敬奉先祖一样倍加崇拜。古文献中记载的“兕”,就是当代的犀牛,“兕”即“犀”之易名,只不过“兕”属雌性,“犀”属雄性而已。

  《吕氏春秋》载:“随兕于云土”,“杀随兕者不出三月”(必亡)。这是说随系南方远古氏族,长期居住、生活、繁衍于“云土”,古代的“云土”即是古去梦泽周围的高坡地区。汪洋八百里的云梦泽畔唯一的高坡地区又是云山,即当今的大洪山。这一地区在远古时代确实“犀、兕、麋、鹿满之”,其中“随兕”最著名。周朝时,周征伐荆楚,于汉水东岸遇到大“兕”。钟祥以东大湖山(大洪山)南麓的黄支国进贡大兕于周王室,受到周天子的重赏。

  楚庄王猎随兕于云土曾有这样的故事。楚庄王率领臣民于云梦泽畔的大湖山的密林深处狩猎,射中了一头随兕,随兕死后双目圆瞪,蓝光四射。随从的臣民见后惊恐万状,认为灾难必将降临。他们闻言凡射杀随兕的人不出3个月必死,灾难无疑将落到楚庄王头上。楚庄王也万分恐惧,嚎啕痛哭,后悔不已。当即命令大臣将射死的随兕厚葬,他自己披麻戴孝送葬,并诏示举国同祭,供奉随兕。楚庄王为自己也为臣民向随兕祈祷,求其保佑,免灾避祸。从此,南方各诸侯国都将随兕视为先祖,敬之为天神。相传凡有人偷猎或宰杀“随兕”时,顷刻雷雨交加,狂风大作,作恶者必遭雷劈火烧。每当出征打仗前,各诸侯在绣有随兕的旌旗下宣誓,甚至在发起攻击时都齐声高呼“苍兕’,凡照此办理者,一定能战胜对方。后来,随兕的神秘化色彩越来越浓厚,家家户户请画师描绘了随兕的形象来供奉,各种祭祀活动也频繁起来,随兕又渐渐演变为除邪降魔的化身。至今,随州仍保留有尊崇随兕的民俗,但随兕之名已不复存在了,而是改用了一个通俗的名字—“独角兽”(其实也就是犀牛)。每当大型庆祝活动,都少不了独角兽的出场。如中国湖北省首届炎帝神农节大型“神农风”表演中,就有“独角兽”专场,以显示随州地方特色。

  “随氏族”演进到虞夏时,建立有“大足国”,国民称“随人”。西周初周武王封建随侯国。楚灭随国后,随氏族先民改姓“随”。杨坚称帝建立隋朝,又将“随”改为“隋”,随姓自此消逝。

上一篇:神农氏诞生烈山
下一篇:随大夫季梁

版权所有 Copyright@ 2010 随州市档案馆 通讯地址:沿河大道113号区委大院内(乌龙巷4号) 邮编:441300

随州市档案馆值班电话:0722-3326130

档案查阅咨询电话:0722-3062697

访问统计:5093075次     鄂公网安备42130202004502号    鄂ICP备12014529号-1    炎帝科技维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