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大夫季梁
季梁,随州人,春秋时随国大夫。
季梁出身名门贵族,少年勤奋好学,博览群书。后出任随国大夫,辅佐随侯治理国政,政绩显著。
这时,位于汉水以西的楚国先后兼并周边小国,日益强盛起来,进而开拓汉水以东。公元前706年,楚武王亲率大军攻随。随侯派少师与楚使谈判。楚武王装作退兵的样子,引诱随兵出城。随侯按少师的意见,准备起兵追击楚军。季梁向随侯进谏说,楚强我弱,今不战而退,分明有诈,追则必然中计。随侯听从季梁的建议,一面分兵据守要塞,防止楚军突袭,一面派使者告诉楚武王,说随同意楚王的要求,决定转告周王,给楚君封以尊号。这样楚国即退出了随境,使一触即发的随楚之战得以避免。
过了两年,因周王室没有尊封楚君,楚武王又再次发动侵随之战。季梁向随侯献计说,先向楚国表示臣服,可以麻痹敌人;如楚国坚持要打,便能激励士气。这次随侯没有采纳季梁的正确建议,而是轻信了少师提出的可以一举战胜楚军的主张,决定出城迎战。临战时,季梁又建议,应避敌主力,攻敌偏师,先以小胜,挫敌锐气。随侯又拒绝了季梁的作战方案,而按少师的意见,正面攻击楚武王直接率领的楚军主力,结果被楚军击败,左右少师都为楚军所俘,不得不与楚媾和。
其实,季梁不仅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,而且深谙治国安民之道。他对随侯说,弱随不宜与强楚抗衡,为今之计,应当内修明政,外结邻国,尽快使随强盛起来,让楚国不敢轻易进犯。此后,随侯按照季梁“修国政”、“亲邻邦”的治国方略,与周边邻国修好,对一意扩张的楚国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,如出兵援楚抗吴,迫吴退兵,楚王在危难时曾两次奔随,从而改善了随楚关系,在较长时间内为随国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外部环境。
在治国安民上,季梁倡导“君忠于民”的思想,他对随侯提出“夫民,神之主也”,“忠于民而信于神”,“上思利民,忠也,民和而神降之福,故动则有成”。就是说,国君要重视百姓的利益,要处处为百姓着想,减轻繁重的劳役,让百姓有心力从事农业生产,争取五谷丰登,人畜兴旺,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,得到好处,才会为君王效力,国家才能强盛起来。
在季梁的辅助下,不几年时间,随国便治理得四邻和睦,各业兴旺,国泰民安,国力大大增强,成为汉东地区与楚抗衡的最强国家,有“汉东之国随为大”的称誉。
季梁爱国忧民、修邦治国、联邦强兵的思想为后世所推崇,被誉为春秋时杰出的哲学家、政治家和军事家,唐代大诗人李白称他是“神农之后,随之大贤”。
季梁死后,葬于随州城东,后人在这里建有季梁祠(又称季氏梁),文峰塔的碑文中还刻有季梁的事迹,距州城东1.5公里的季家湾有季姓数十户,相传是季梁的后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