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!欢迎访问随州市档案馆网站!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
当前位置:首页 > 随州党史 > 史海钩沉 > 内容

千古绝响话编钟

2018-06-04 16:18:33   来源:

  2400多年前的战国初期,随地君主曾侯乙45岁左右驾崩。他生前花天酒地,寻欢作乐,死后还将编钟、编磬、建鼓、簏、竽、排、箫、瑟、琴等120多件乐器及大批宫室珍宝带进墓中。为在地下继续享受帝王生活,竟将13~45岁的21名女性赐死殉葬。星移斗转,千载恨事早已飘飞到九霄云外去了。1978年春夏,在擂鼓墩驻军基建工地发掘了曾侯乙墓葬(编序为擂鼓墩一号墓),揭开了千古之谜。

  擂鼓墩相传为战国时楚庄王进兵擂鼓助战的地方,并因此而得名,它位于随州城西的氵厥水西岸,海拔200多米,面积 2平方公里。这里有数百座历代古墓,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珍贵文物。1988年1月,国务院公布擂鼓墩古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保护面积77.3公顷,其中一级保护面积32.7公顷。

  擂鼓墩一号墓文物的发掘出土震惊了中外。此墓规模之大,出土文物之多,文物造型之精美,文字资料之丰富,为我国同类墓葬所罕见,堪称世界奇迹。墓葬为岩坑竖式棺椁墓,墓坑南北向,平面呈多边形,墓口东西长21米,南北宽16.5米,总面积220平方米。墓穴四壁和顶部均为巨大的方形楠木拼构,共用木材380立方米。外围是防潮木炭层,厚约20~70厘米,总重量约12万斤。木炭层外依次铺填青膏泥、黄褐土与青膏泥迭压、变质岩石板、青膏泥与五花土混合夯土,层层夯实,结构牢固。椁室分为东、西、北、中四室,东室置彩绘主棺(棺椁相套)1具,另有8具彩绘陪棺殉葬着墓主人的侍妾。主棺西侧门洞处置素面狗棺一具,主棺东侧立青铜鹿角鹤;西室置彩绘陪棺13具,殉葬着墓主人的编钟乐女;北室主要置兵器、车马器、竹简;中室主要置礼器、乐器。墓中出土的乐器、青铜礼器、兵器、金器、玉器、漆木器、竹器等珍贵文物共7000多件,其中编钟64件。

  这些文物的出土,对于研究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、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具有重要价值。特别是那一整套青铜编钟,其外观雄伟,结构精良,音色优美,音域宽广,12个半音齐备,每件钟都可以敲出两个乐音,实属罕见。编钟的出土,充分证明了我国先秦时代在音乐文化和金属铸造技艺上的高超水平,是我国音乐史上的空前发现,使中外为之震惊。国内外著名人士以“世界奇迹”、“精神圣山”、“音乐殿堂”、“古乐之乡”、“编钟故地”、“文物之都”等懿美之词,赞誉编钟,赞誉随州。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为《编钟乐舞》题词:“曾侯编钟,春秋古器。华夏文明,世称奇迹。编钟乐舞,和润清丽。楚舞巴音,尽收眼底。精神文明,崇高立意。精益求精,创造无极。”

  在编钟故地随州,花鼓剧团创作并演出了大型历史剧《古墓花魂》,还搬上了银幕。湖北省歌舞团创作演出的《编钟乐舞》,也是由曾侯乙编钟所触发的。它的艺术构思以楚史、楚文化为依据,以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,以曾侯乙编钟为主体,运用歌、乐、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,形象地再现了古代楚国的风俗、民情、农事、征战、祭祀和文化艺术等社会风貌。

  擂鼓墩一号墓的开挖,也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情况提供了实物资料。人们可以想象,曾侯乙墓西室殉葬的13名编钟乐女,无疑是从民间选送并加以培训的。她们都是编钟乐舞的佼佼者。我们今天在舞台上目睹的编钟乐女正是她们当年风姿的再现。可怜这些乐女,从进入宫中的那一天起,便成了曾侯乙的牺牲品。“楚王好细腰,宫人多饿死。”楚王溺于声色,好细腰而舞,所以宫内、民间都有人节制饮食,使其腰围纤细,身材修长。曾侯乙又何尝不是如此!他同楚王相比,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,那一套空前绝后的编钟及其他一大批乐器就是明证。那时的封建统治者是如此的骄奢淫逸,而平民百姓的性命又是如此的不值一文。

上一篇:唐成公战死唐王店
下一篇:平林农民起义

版权所有 Copyright@ 2010 随州市档案馆 通讯地址:沿河大道113号区委大院内(乌龙巷4号) 邮编:441300

随州市档案馆值班电话:0722-3326130

档案查阅咨询电话:0722-3062697

访问统计:5617291次     鄂公网安备42130202004502号    鄂ICP备12014529号-1    炎帝科技维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