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!欢迎访问随州市档案馆网站!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
当前位置:首页 > 随州方志 > 随州地情 > 内容

市情概览

2018-04-27 17:36:56   来源:随州市档案馆    点击:

  【地理位置】  随州市位于湖北省北部,跨东径112°43′—114°7′,北纬31°19′—32°26′,地处桐柏山南麓、大别山西端、大洪山北部,东与孝感大悟相接,西与襄阳枣阳、宜城毗邻,南与孝感、安陆相连,北与河南信阳、桐柏接壤,素有“荆豫要冲”、“汉襄咽喉”、“鄂北门户”之称。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。国土面积9636平方公里,其中常用耕地面积147.06千公顷,总体概况是“七山一水二分田”。随州市交通便利,京广铁路、汉丹铁路、宁西铁路、正在修建的随信铁路和107、312、316国道以及“福银”高速公路、“随岳”高速公路、 “麻竹”高速公路贯穿全境。

  【地貌】  随州市以低山丘陵为主,兼有山地和冲积平原,山地面积4285平方公里、丘陵面积2094平方公里、平畈530平方公里、河滩面积80平方公里,分别占总面积61.3%、30%、7.6%、和1.1%。一般海拨200—800m。境内最高点桐柏山主峰太白顶,海拔1140m;最低点东南平林镇府河出境处河床,海拔37m;中部平原平均海拔100m左右。

  【气候】 随州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,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。因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,随州气候温和,四季分明,光照充足,雨量充沛,无霜期较长,严寒酷暑时间较短。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865—1070mm,年光照总数在2009.6—2059.7小时之间,年平均气温15.5℃,无霜期220—240天。

  【自然资源】 土地资源:随州市国土面积9636平方公里。土地利用方式以林地、耕地为主,未利用土地占有一定的比重。在全市国土面积中,耕地占22.99%,园地占1.25%,林地占47.93%,牧草地占0.35%,城镇村及独立工矿用地占4.68%,交通用地占0.78%,水域占8.09%,未利用土地占13.93%,土地利用结构按各地类所占比例,从大到小排列为:林地、耕地、未利用土地、水域、城镇村及工矿用地、园地、交通用地、牧草地。

  【行政区划】 随州市下辖随县、广水市、曾都区、随州国家高新区和大洪山风景名胜区。2017年末,辖区内有37个镇,9个街道办事处,842个行政村,153个社区居委会。

  【人口资源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,随州市常住人口为2162222人。全市常住人口中,男性1096328人,占总人口的50.7%;女性为1065894人,占总人口的49.3%。全市常住人口中,0-14岁的人口为298967人,占总人口的13.83%;15-64岁的人口为1664910人,占总人口的77.0%;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98345人,占总人口的9.17%全市常住人口中,具有大学(大专以上)程度的95293人;具有高中(含中专)程度的333401人;具有初中程度的1018607人;具有小学程度的449225人。文盲人口(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)为115914人。2017年底全市常住人口(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)221.75万人。其中城镇人口112.34万人。城镇化率50.8%,比上年提高1.57个百分点。。

  【历史沿革】 随州之“随”,其名最早源于远古的“随氏族”。据战国时史官撰写的《世本·作篇》记载:“随,作笙。长四寸,十三簧,像凤之身,正月之音也。”宋衷注:“随,女蜗氏之臣。”由此可见,“随人”不仅是远古时代创制笙簧、酷爱歌舞的氏族,而且还是“女皇”女蜗氏的“臣子”、“诸侯”或后裔,为女娲氏、神农氏、烈山氏同血缘关系的氏族部落。是时,“随人”先以“兕”为图腾(“兕”即“犀”之异名,“兕属雌,犀属雄”)后又演变为崇拜“豕”图腾,是生存、繁衍于南方大洪山的土著氏族,赖以渔猎为生计,后来扩展至桐柏山区。其中一支族“烈山氏之子曰柱”,“烈山泽而焚之”,开创了原始农业和饲养业,故又崇拜“牛”“豕”图腾,至今随州地区仍保留崇敬“独角兽”(即“兕”)“猪头插筷子”(即祭祀烈山之子柱)的习俗。随氏族日渐发展壮大,其中一支族随为帝向北扩张。虞夏至商初,随人在中原建立“犀”方国。同时,从商代中期至战国末期,先后在随境有“厉”、“随”、“唐”三个诸候国建置都邑,西周初年,周武王封姬姓四十人,其中“随”、“唐”三个诸候国建置都邑,西周初年,周武王封姬姓四十人,其中“随”、“唐”封建随境。从秦代至今的二千多年间,随州建置虽然变迁频繁,但大部分时期或设郡、州,或置专署,成为江汉、鄂北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中心。

  战国末,楚灭随建县,秦汉因之。晋设义阳郡,南北朝改设随阳郡,后又改为随郡、北随郡;北周设汉东、义阳二郡。西魏随升为州,辖郡、县。隋仍设州,后废州设汉东郡。唐改郡为随州。宋、元仍为随州。民国后废州为县,抗战时期,国民政府湖北省三专区公署设在随县。

  在革命战争年代,随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,大革命时期的工农青妇运动如火如荼;土地革命时期的随县“秋收暴动”成功,建立了三个苏维埃政权,湘鄂西、豫鄂皖两个中央分局扩大会议在随境召开,红四方面军从随南开始长征;中央鄂北特委机关设在随州高庙;抗日战争时期,随县是鄂豫边区抗战的指挥枢纽,中共鄂中省委、随枣地委、豫南地委、洪山地委均设在随州境内;鄂豫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、管辖十三县国共抗日联合政权在随县均川成立;新四军第五师在随南九口堰建军,随州境内建立了三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;解放战争时期,江汉区党委、行署、军区和洪山地委、专署、军分区始终驻设随县。

  1949年5月16日,随境随县、洪山县并列,分别隶属孝感、襄阳两专署。1955年4月30日,湖北省人民委员会13号命令,将洪山县制撤销,其辖区分别归并宜城、钟祥、枣阳和随县。1979年11月,经国务院批准,以原随县城关镇和北郊公社为基础,设立随州市,与随县并存。1983年8月19日,国务院164号文通知,撤销随县建制,其行政区域并入随州市,属襄阳市。11月20日,县、市正式合署办公。1991年8月26日,湖北省人民政府45号文决定,把随州市的发展列入全省统筹规划中,各项计划指标直接单列。1994年11月4日,湖北省人民政府152号文件通知,随州市由省直管县级市。2000年6月,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随州市,原县级随州市改名曾都区,隶属地级随州市,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曾都区。将孝感市代管的广水市划归地级随州市代管。2005年4月,随州市委、市政府批准成立了由市人民政府直接管理的“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”(正县级)。2009年,国务院批准重新设立随县,即在原随州市曾都区(市政府所在地)区划范围内,划出19个乡镇成立随县,县城驻厉山镇。曾都区继续保留。

  【旅游资源】 随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,旅游资源极其丰富,以“炎帝神农故里、编钟古乐之乡”而闻名海内外,有着大量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;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就诞生在这里,他创耕耘、植五谷、尝百草、兴贸易,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;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震惊世界,被誉为世界音乐史的奇迹;随州曾是隋文帝杨坚封地,隋朝因随州而命名;随州山川秀丽,大洪山风景名胜区、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、随州擂鼓墩古墓遗址、西游神话世界、西游记漂流、中国千年银杏谷、大洪山琵琶湖风景区、封江生态旅游区、徐家河风景区、高贵三潭、广水桃源村、尚市桃花等风景名胜享誉省内外。

  【随州特产】 蜜枣:随州盛产大枣,个大肉丰,形体均匀,赛过秤砣,故称秤砣枣。集中产地在安居、新街、厉山、尚市、唐镇、万福店等地,年产1800吨。该枣炙制的蜜枣,色黄似金,又名金黄蜜枣。体肥肉厚,甜如甘饴、沙酥爽口,营养丰富。湖北十大名产之一,明清为皇帝贡品。全市年产蜜枣755吨,现为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,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。

  香菇:随县产香菇历史悠久,很早就有野生品种。1965年在大洪山绿水村,农民开始试验人工点种获得成功,全省在此首次召开了小型现场会,推广此项技术。经过40余年的发展,随县已成为香菇产业大县。拥有全国最大的香菇市场,也是全国最大的食用菌集散地,享有“中国菇城”、“食用菌王国”之美誉,其中随县三里岗镇、随县草店镇分别荣获“中国香菇之乡”、“中国花菇之乡”称号。

  吉阳大蒜:广水市的名优特产,历史悠久、个大味鲜、清脆辛辣、营养丰富、易于保存,不仅是餐桌上的美食,而且兼有防病、治病功效,主治肠炎、痢疾、胃炎、哮喘,防止胃癌、肝硬化、冠心病等。全市吉阳大蒜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,年产大蒜砣2.5万吨,大蒜苔2.1万吨,是全国五大蒜生产基地之一,产品行销全国20多个省市,出口日本、东南亚诸国及地区。

  茶叶:随州有着种植茶叶的悠久历史,茶叶产量大,质量好,目前已形成以洪山镇、何店镇、草店镇为中心的多个茶叶基地,是湖北省茶叶主产区之一。其中最著名的当数云雾毛尖和车云山毛尖。云雾毛尖产于随州市云峰山茶场,其选料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组织标准生产,工艺考究,具有条索紧秀、圆润弯曲显毫、色泽绿润,汤色嫩绿明亮,栗香持久,滋味鲜醇回甘,叶底嫩绿明亮显芽、耐冲泡。多次被评为中国名茶,连续两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“精品名牌产品”。车云山毛尖是中国传统名茶,产于随北车云山。在1915年曾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赛展。常饮此茶,能促进血液循环,恢复疲劳,解油腻、利尿、助消化,可以提神,醒酒、解毒,对高血压、动脉硬化,都有一定的疗效。解放后,此茶已作为全国名茶之一,载入《中国名茶》。

  银杏:又名白果,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。植物学家常把银杏与恐龙相提并论,并有植物界的大熊猫之称。银杏属于干果类,在诸多的干果中,银杏的经济价值排名第三。白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食用和药用。食用白果,养生延年。白果的药用主要体现在医药、农药和兽药3个方面。曾都区洛阳镇是世界三大银杏部落之一,此地银杏有“四最”,即古老树最多,有千年以上的古银杏树109株,百年以上的银杏树4623株;产量最多,年产银杏达50万公斤,占湖北总产量的60%以上,其中仅洛阳镇产量就达30万公斤;面积最大,现有银杏树15600株,幼龄银杏树295万余株,分布在全市225个村;效益最高,行情好时一株银杏树一年创产值15000元。

  葛根:野生葛根素有“亚洲人参”之美誉,1998年卫生部将其列为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天然植物。经科学检测,葛根富含丰富的微量元素、氨基酸、葛根素、黄酮素、淀粉、异黄酮成分、葛根甙类、三萜类、生物碱及其他活性成分等多种营养成分及钙、铁、铜等10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。在《本草纲目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、《华佗遗书》、《中华药典》、《药王全书》、《传世藏书》等中医经典中都有详细介绍。葛根淀粉曾是贡品,有食用、药用、特殊工业用三方面的用途,葛粉不但有独特诱人的风味,其口感和食疗价值也是上乘。

  洪山三黄鸡:原产于随县洪山镇,现分布洪山、长岗、三里岗、环潭等地。在体型上,分为“黄嘴、黄毛、黄脚、垂尾”和“黄嘴、黄毛、黄脚、翘尾”两个类型,由于具备黄嘴、黄毛、黄脚的特点,所以又称“三黄鸡”。具有易育肥、皮薄、肉嫩、味鲜和杂交效果良好等优点。1956年被湖北省农业展览馆选中,始称著全省。1958年省畜牧所开始对洪山鸡进行提纯和提高生产性能的研究,逐渐由零星饲养到大量繁殖。1968年起,湖北省就开始组织外贸出口,深受外商欢迎,仅香港市场,每年需“三黄鸡”150万至200万只。为此,1973年,国务院以三十三号文件指定,随州“三黄鸡”为中国“名贵鸡”。1984年收录于《湖北省畜禽品种志》。三黄鸡药用价值很高,鸡肉有补虚温中,补益五脏,治脾胃虚弱功效。

  泡泡青:又名黑油白菜。该品种属塌地生长植物,系随州地区的当家主栽品种,它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,是十字花科白菜类不结球白菜的越冬栽培草本植物,叶泡浓绿至墨绿,叶片呈泡状,色泽乌黑,全绿,叶肉厚实,质地柔软,抗寒性强。经霜雪后,品质尤佳,主要以柔嫩叶供食,后期也可食用嫩茎。含有丰富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胡萝卜素、维生素和矿物质。春节前后上市,是城乡居民春节期间尤为喜爱的菜肴之一。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(武汉)对曾都“泡泡青”检验报告显示,该产品营养物质丰富,是无公害绿色食品。2013年1月6日,随州泡泡青获评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。

  随州金头(红头)蜈蚣:蜈蚣又名天龙、百脚虫,亦称金头蜈蚣。《本草纲目》中说:“蜈蚣,头、足赤者良”。中医以干燥全虫入药,性温,味辛,有毒。有祛风、定惊、止痛功效。主治中风、破伤风、百日咳、惊厥、偏头痛、恶疮、蛇咬中毒等症。蜈蚣还是治疗癌症的有效药。随州各地均产蜈蚣,体长肥硕,头足均红,故称“金(红)头蜈蚣”,与白果、桔梗并称“随州三宝”。“金(红)头蜈蚣”以药效显著驰名中外,是随县传统的外贸产品,民国时期年运销量在10万条左右,从1957年起,国家每年下达收购任务,年收购量400万条。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,由于“金(红)头蜈蚣”价格持续上涨,带动了捕捉量的一路攀升,直至1995年左右达到3000万条后便逐渐稳定了下来。近几年,随州“金(红)头蜈蚣”批量出口到韩国及东南亚等地,在国内中药材市场也很走俏,随县农民每年从捕捉蜈蚣中增收3000万元左右。

  弥猴桃:随县的大洪山、桐柏山两大山脉中,生长着大量的野生猕猴桃。野生猕猴桃是一种浆果类藤本果树,其果名为猕猴桃,俗称软枣子、羊桃、涎藤果。野生猕猴桃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很高,果树味独特鲜美而且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矿物质,尤其维生素C含量很高,每100克猕猴桃含维生素C400-430毫克,为其它水果的数倍或数十倍。随县万和镇农民成功的将野生猕猴桃转为人工栽培,增大了个体,提高了产量,还进行了系列开发,使之产业化。现已开发出系列产品,有猕猴桃原汁罐头、猕猴桃果汁、猕猴桃果茶、猕猴桃果脯、猕猴桃果酒等,是正宗的纯天然绿色食品。其藤蔓中含有胶质液体,故山里人常用来榨取汁液拌三合土取代水泥混凝土。根、皮可入药。

  厉山腐乳:厉山腐乳,又称白方,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,是随县地方名产,在国内久负盛名。它制作精细,具有细、黄、软、五味调和、滋味香酥、汤汁醉浓等特点,含有丰富的营养成份,有去腻开胃,增强食欲之功能,深受人们喜爱。早在清光绪年间,淅河镇有刘姓人家善制腐乳,在随县很有名气。1929年厉山富商秦观楼开设酱园,以高薪聘请淅河刘家后人专制腐乳,很快使厉山香酥腐乳成为享有盛名的名牌。1956年,私营酱园实行公私合营,酥香腐乳改由厉山供销社生产经营。由于老工人配料得法,精心制作,所以质量一直很稳定,年产达到50万块。因厉山镇生产的腐乳时间长、规模大、品质优,故称为厉山腐乳至今。1958年,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视察随县,品尝厉山腐乳之后,连声称赞说好。1985年荣获襄樊市传统名特产品优质奖;1987年,厉山腐乳包装的古编钟型陶坛,使美味与艺术融为一体,荣获国家包装二等奖。1996年12月荣获“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国际食品名牌产品”。

上一篇:随州概况(2008年)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版权所有 Copyright@ 2010 随州市档案馆 通讯地址:沿河大道113号区委大院内(乌龙巷4号) 邮编:441300

随州市档案馆值班电话:0722-3326130

档案查阅咨询电话:0722-3062697

访问统计:5425359次     鄂公网安备42130202004502号    鄂ICP备12014529号-1    炎帝科技维护